创新很动听,企业要当心!

随着创新成为主流意识,创新一词充满大街小巷,企业人士言必谈创新。创新焦虑也开始在企业界蔓延开来。

 

01  贪婪的动机,创新的外衣

当下各种机会貌似层出不穷、风口不停,给企业带来诸多噪音,尤其当企业从高速发展阶段迈入稳定时期,老板习惯了过去高速冲浪的快感,于是开始左顾右盼,大喊“不创新就等死”,试图开拓新业务,启动所谓的第二增长曲线。

 

惠普公司联合创始人戴维·帕卡德说过:一个卓越的公司更可能由于机遇过多、消化不良而倒闭,而不是由于机会匮乏。

当企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企业家就有盲目创新的倾向,过于夸大每一个“新机遇”,而忽视对主营业务的持续投入。企业的精力和资源在哪里,成果就在哪里。“新机遇”往往消耗大量本该属于主营业务的资源,导致主业失去原有的竞争力,将江湖地位拱手让位与后来者,此时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变得平庸不堪。

相比其它互联网企业,网易一直被认为是一家比较保守的公司,没什么大的创新,面对外界的质疑,创始人丁磊在一次访谈中做出回应:因为我发现很多创业者都死在创新上了,都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做很多贪婪的事情。

贪婪是人类的本性,企业很容易受到贪婪的驱使,不自觉地去做一些看起来很有远见的事情。企业要走的远,就要学会拒绝,就像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作者)所言:“你去看那些卓越公司的沉浮,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当机遇和增长可能令其乱了章法的时候,这些公司很善于拒绝机遇、拒绝增长的诱惑。”

当企业内部开始大谈第二曲线时,企业家们不妨冷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主营业务真的做到极致了吗?如果连自己的最熟悉的主业都没有做到极致,凭什么在另外一个新领域取得成功?

 

02 盲目跟风,创新借口

个体会不自觉地与大众同频,以避免自己看起来格格不入,这能给他带来安全感。在企业界亦是如此,决策可以像病毒一样在同行间扩散,企业家生怕隔壁老王发动降维打击,风就是这么刮来起来的。

中国商业界时不时的刮妖风,共享单车、百团大战、当下的在线教育,留下了一地鸡毛。企业用创新的借口盲目跟风,生怕错过成为主角的机会,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企业高估了追风成功的概率,低估了失败的风险。最近几年汹涌而来的新能源车热潮,吸引大批企业勇立潮头,然而大战才刚刚开始,已经有大量企业开始黯然离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人们过分关注近期发生的故事,但容易忽略长期的历史。最近几年崛起的企业,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幻觉:要成为伟大的企业就要创新、变革、抓趋势。贝佐斯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人们经常问我,未来10年什么会被改变?但从来没有人问我,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

风口会转向,趋势会改变,但人性不会变。优秀的企业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持续为顾客创造价值,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那些打着创新的口号,在风口中左右摇摆的企业,到头来只会被风抛弃。

可口可乐过去100年来,它的配方始终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全球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每天都把现金砸给这家公司。百年老店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上个世纪80年代,百事可乐打出“年轻人可乐”的口号,产品包装更大、口味更甜,一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可口可乐迫于竞争压力,决定跟着百事可乐的“风口”进行创新,换成新的口味,以迎合年轻人。然而,新口味的可口可乐却遭到顾客的抵制,因为客户认为可口可乐不再“正宗”了,在销量急速下滑的压力下,可口可乐改回了原来的口味。 

 

03 持久专注,亦能创新

企业的创新有两类,第一类是创造新的业务;第二类是在主营业务上创新。企业家往往高估了第一种创新的可能性,陷入横向增长的陷阱中,而低估了垂直深耕的竞争力,毕竟,乔布斯开创智能手机时代、马斯克用spaceX发射特斯拉,这样的创新故事更加吸引人,少有人认为默默无闻地把一件产品不断改进有什么魅力。

对于第一类创新,企业要学会敬畏,因为新业务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容易让企业变得臃肿不堪,失去竞争力。大部分伟大企业都是持续聚焦于主业或围绕主业进行创新,对产品改进和完善,把老本行做到极致,而不是跨出去创造新的业务。正如任正非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只允许员工在主航道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的投资与力量。非主航道的业务,还是要认真向成功的公司学习,坚持稳定可靠运行,保持合理有效、尽可能简单的管理体系。

作为一个只有8000多万人口的国家,德国拥有800多家两百年历史的企业,上千家超过百年的企业。这些老字号都是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绝大多数都被称之为“隐形冠军”,莱卡相机、博世电子、双立人刀具、西门子电器、巴斯夫化学等等,每一个品牌都被全世界的顾客所青睐。

如果这些德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频繁创造新业务,会是今天我们看见的样子吗?甚至可能它们早已不存在了。成为伟大企业的路上如果有什么捷径,那一定是常年累月的在一口井中深挖。

实际上,德国进入工业化后也经历过“山寨阶段”,由于工业化进程比英国晚了半个世纪,只能仿造产品,质量不堪。为了区别德国制造,英法要求德国出口的商品必须贴上“Made in Germany”的标签。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人并没有大谈弯道超越,而是通过高度专注和专业化经营精神,下笨功夫。正因为奉行这一原则,绝大部分的德国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企业不盲目求大求全,只为登峰造极。

中国制造与当年德国的处境何其相似,如果每一个中国企业家都能静下心来,在自己的领域中持续耕耘,一定会诞生一批伟大的企业。

 

再看看当下的在线教育领域,当各路玩家甚至野蛮人都在极力追逐在线教育的风口,导致教育培训乱象丛生时,你不如想想如何回归教育本质和初心、遵循教育规律,不为所动,专注在这个慢赛道上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一定会笑到最后。

创新固然极其重要,正因为如此,当下我们更应保持清醒。正如任正非振聋发聩的警告:要防止盲目创新,四面八方都喊响创新,就是我们的葬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