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冲顶的特斯拉打出降价牌,国产电动汽车还有机会吗?

过去的一个月里,马斯克可谓双喜临门,前脚SpaceX成功将NASA两位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后脚Tesla股价飙升,一度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这家诞生于硅谷的电动车公司,从成立到登顶,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种开挂般的发展速度不仅刺激着传统车企的神经,同时,吸引了一批造车新势力,这场电动汽车大战不可避免。

img1 

 

一、起步方向:为同命运埋下了伏笔

01 东岸的特斯拉

2003年,一位斯坦福毕业的大学生,带着奇特的想法:把8000千多节18650电池并联成电池组,为汽车提供动力,创建了特斯拉。为筹集打造原型车的第一笔资金,创始人找到当时正在做太空梦的马斯克,可能只有疯子才能理解疯子,马斯克一眼就看中了这个项目,投入650万美元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2004年马斯克觉得当董事长并不过瘾,于是赶走创始人,自己亲自做首席执行官。

由于汽车的复杂性,从电池、电控系统到组装,每一步都举步维艰,第一款电动车的打造可谓磕磕碰碰,经过2年的打磨, 2006年特斯拉决定将原型车EP2对外公开,并将其命名为Roadsters。这场发布会如同硅谷party,名流蜂拥而至,尽管这款产品更像个实验品,甚至每行驶一段时间就要停下来为电池散热,但凭借性感的车身和加速性能,在发布会上吸足了眼球,加州州长施瓦辛格、迪士尼CEO迈克尔.艾斯纳都亲自试驾了这辆跑车,有30多位科技界大佬当场下单,包括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ebay创始人杰夫·斯科尔,这批硅谷科技党就是特斯拉最早的拥趸者。

 

02 西岸的比亚

同样是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的比亚,立即成立了电动车项目部,醉翁之意不在酒,电池大王突然进入汽车行业,其本意就是打造电动车,希望来一场弯道超车,王传福在公开场合直言电动车将是比亚未来的核武器,2007年在深圳坪山基地落成仪式上夸下海口:“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 200811月在深圳高交会上,比亚发布国内第一款电动车F3DM,当天深圳市政府、中国建设银行和比亚签署“F3DM双模电动车采购意向书,但是,作为一款插混车F3DM纯电续航里程仅为100km,而且与比亚同系列产品F3相比,价格高出一倍多,消费者难以接受,而那些愿意尝鲜的顾客也看不上BYD这个品牌。关于这一点,比亚心知肚明,王传福坦言早期顾客是集团用户、政府采购、和热爱环保的人士。果然,F3DM的销量大跌眼镜,2009年全年只卖出了48辆,这是一场失败的尝试。

img2

特斯拉与比亚,两个理工男几乎同时入局,不同的是,特斯拉起手选择高地树立品牌势能,然后再下探大众市场渗透,而比亚选择在洼地出征,逐渐推出高价位车型。这两种不同的路径,为二者今后截然不同的命运埋下伏笔。 

 

二、战局潮起:走进大众市场

Roadsters帮特斯拉挣足眼球后,马斯克立即计划将电动车推向大众市场,开始打造第一款量产车Model S。虽然多次跳票,但Model S的诞生还是吸引了一批技术爱好者、科学家,他们将Model S视为一种科技产品,而不仅是辆汽车,正如Model S早期车主、首位破译人类DNA的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所言:

Model S改变了交通的一切,它是一台在轮子上运行的计算机。

Model S开售后不久便成为硅谷最常见的车型,这种风潮从硅谷吹到了洛杉矶,席卷北美西海岸,也一路吹到了东岸的华盛顿和纽约。

大洋彼岸的比亚,于2010年推出第一款纯电动汽车e6,虽然续航里程已经提升至300km,对于日常通勤的需求已经足够,但是,e6的外形和内饰与传统汽车别无二致,只是替换了动力系统,如果在公路上看到一辆e6,没有人能识别出它是一辆电动车。对于这样一款产品,消费者难以接受,于是比亚将目标转向机构客户,并成功将e6批量卖给深圳出租车公司,以及美国的赫兹租车。

Modle Se6在大街上的出现,逐渐使大众开始认同纯电动车,销量开始缓慢增长,起初,传统汽车制造商傲慢的认为电动车不足为惧,认为只是一种玩具,没有把它放在眼里,然而,随着市场接受度逐渐提高,尤其是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开始以每年150%的速度增长,这种情绪演变成了恐慌,传统汽车制造商纷纷加入战局,掀起新能源汽车大潮。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迈过200万大关。而作为电动车布道者的特斯拉、比亚也成为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牌。 

 

三、竞争涌动:新势力昙花一现

看到电动车销量起色,嗅觉敏感科技界也加入这场盛宴。把胎死腹中的乐视汽车排除在外,蔚来算是第一个造车后浪,而其手法与特斯拉如出一辙,先找国外团队打造第一款跑车EP9,并在英国伦敦发布,国内的几个科技圈大佬作为首批购买者为其站台,其中就包括马化腾、刘强东、雷军等人,先赚足消费者眼球,以抬高身价,然后再向市场推出量产车。

img3

随着国外陆续将禁售燃油车提上日程,国内多项新能源鼓励政策出台,新能源取代燃油车已经成为共识,造车新势力的家庭不断壮大,甚至连房地产、家电企业也要造车,据统计,近5年新诞生的造车企业超过50多家,一幅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景象,像极了当年安卓智能手机大乱斗。

PPT造车看着很美好,然而现实十分残酷,数据显示,2019年造车新势力总销量仅为5万辆,只占中国市场的4%,其中多数企业的销量不超过1000辆,汽车产品如果无法提高销量,高昂的研发、开模费用分摊到每辆车上,造车成本高的吓人,而国产特斯拉的强势入局,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由于市场反应不佳,新兴造车企业高层出现打退堂鼓的迹象,包括合众、博郡、蔚来、爱驰等造车新势力高层开始向传统车企回流,不仅如此,此类造车企业问题事件频发,车主实名维权、自燃风波、实名举报侵吞国资、拖欠合作方千万费用、新车交付跳票、拖欠员工工资、蔚来财报去年亏损上百亿元……造车新势力可谓四面楚歌。来也冲冲,去也冲冲,美团王兴就曾表示:造车新势力最后可能只剩三家。 

 

四、顾客选择:品牌认知引导决策

品牌的功能是帮助顾客做出决策,降低交易费用,节约信息成本。

一次路过五角场,我指着一家造车新势力的展示店问朋友“这车你觉得有人买吗?”他毫不犹豫的说“人家为什么买这车?”这个问题映射出大部分消费者的决策疑惑:为什么选择你?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产品也就难以在市场立足,这也是为什么造车新势力在市场上匆匆败阵。

我们观察过这些造车新势力的发布会,他们总是一个劲地强调产品设计、内饰、续航里程等等,大同小异。这是严重的内部思维视角,自以为是,把造车的基本技术门槛当核心优势(技术能不能成为核心优势?答案是可以,但是必须足够吸引眼球,比如目前电动车续航里程普遍为500km左右,如果你的续航是1000km甚至更高,这就能成为购买理由,而如果仅仅是几十公里的差异,就很难打动顾客),而忘了隔壁老王也能做同样的事情,无法解决顾客选择的问题老牌车企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奔驰、宝马、沃尔沃们推出电动车,仅仅将燃油系统替换为电动系统,没有从根本上给顾客一个不买特斯拉的理由,市场销量低的可怜。 

 

五、江湖地位:特斯拉凭什么?

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想要在电动汽车竞争中活的滋润,可以借鉴特斯拉和比亚迪截然不同的命运。二者的起步方向决定了两个品牌的江湖地位完全不同,一个高高在上,一个被人不屑,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01 特斯拉的面子

1第一胜过更好定位理论的观点在特斯拉上再次得到验证,特斯拉作为第一个进入大众视野的电动车,顾客很容易把电动汽车(需求)和特斯拉(品牌)联系起来。实际上,特斯拉并不是第一个推出电动车的品牌,第一款电动车Kama早于Roadsters推出,但是马斯克为Roadsters设定了清晰的使命:向市场证明电动汽车,宣传电动车才是其本意,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每次发布新品,马斯克都要用个人流量大肆宣扬。对于顾客而言,谁是宣传者谁就是代言者,也就名正言顺的成为首选,而成为第一的额外好处是:顾客对第一无比包容,特斯拉早期产品内饰蹩脚、电池发热严重,甚至发生多起自燃事故,依然得到顾客的原谅,就像苹果当年推出第一代iphone,通话、网络功能体验很差,但消费者仍将其奉为科技杰作。

2 高势能原点顾客。作为特斯拉的原点顾客,硅谷的科技党既有支付能力,又愿意尝鲜,产品和代言人契合的天衣无缝,同时,作为高势能人群,此类消费者引领着科技圈的潮流,每一个早期消费者就像一个大喇叭,开着特斯拉招摇过市,把特斯拉向全世界宣扬,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些硅谷科技党就是最好的风向标。这样的原点顾客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使特斯拉潜意识中带上高科技的光环,这也是为什么造车新势力打科技牌,结果只会让顾客联想到特斯拉,显然,这个心智资源已经被特斯拉占据,其它企业只能避让,无法强夺。

3)开放专利,做大市场。2014年特斯拉宣布开放电动车专利,业内人士当时无法理解,站在创新的角度,马斯克是个战略大师,其开放专利的目的在于鼓励更多的战友加入电动车军团,当时电动车是十分小众的产品,在整个汽车市场的销量占比只有1%,而特斯拉作为行业领导者,需要更多的朋友共同做大电动车市场,众人拾柴火焰高,以加速对传统燃油车的取代。有人疑问,特斯拉不怕同行竞争吗?市场做大后,最大的受益人就是特斯拉,特斯拉正是在2015年开始高速增长,并于2018年扭亏为盈利。 

02 比亚的里子

1)酒香也怕巷子深。比亚就是固执的理工男,他们相信只要把技术做好,产品就一定能卖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根深蒂固。马斯克曾经在公开场合怒喷他们(比亚迪)的车就是垃圾。面对外界对比亚造车能力的质疑,王传福淡定的表示信不信我分分钟造出特斯拉。言外之意是:比亚迪能造出来,但那个价格国人没人愿意买。这是比亚迪最大的痛处,只有里子,没面子。实际上,比亚迪是巴菲特手中唯一持有的中国企业,控股10%,看中的就是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积淀——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很多车企都与之有合作关系(包括奔驰和丰田集团,这两家企业原本是特斯拉的大股东和合作方,但是后来均退出转向比亚迪)。而比亚迪的另一大杀器,是其掌握了电动车的大脑——第三代半导体氮化硅制成的IGBT芯片,国内一家领先的氮化硅芯片企业董事长就曾经向我们透露目前能生产IGBT的企业屈指可数,国际上被英飞凌垄断了80%的份额,而且排队时间高达3个多月。这个小小的IGBT直接影响着电能使用效率,其成本占电动车整车总成本的10%。可见,如果单从技术上看,分分钟造出特斯拉的确不是吹牛。

2)认知难以改变。为什么比亚迪造车功力雄厚,且销量一直与特斯拉不相上下,但存在感如此低?其最大的失策,就是当初推出首款电动车时,利用既有比亚迪品牌从低端产品切入。从低地向高地进攻,就要克服巨大的阻力,更别谈比亚迪当时就是国产低端车的代表,可谓负重前行,相反,特斯拉先通过高端产品占据高地,然后推出大众型产品,市场推广易如反掌。如果从低端产品起步,这个品牌会带上低端品牌认知烙印,尽管这几年比亚迪挖来奥迪、法拉利、奔驰的著名设计师,产品设计已经大大提升,但是依然改变不了顾客对比亚低端车的认知,品牌认知固化。

3)新品牌未独立运营。比亚迪也意识到了品牌问题,推出新的品牌。但是品牌在于人心,而不仅仅是个logo的问题,比亚迪的新品牌更像是一个系列,与老品牌BYD共用一个营销渠道,新品牌难以成气候。丰田当年打造雷克萨斯,为摆脱顾客对丰田的固有认知(小车),刻意将雷克萨斯与丰田完全独立,只有资金来自丰田,从而将雷克萨斯打造成北美一线豪车品牌,北美顾客甚至一度认为雷克萨斯是美国品牌。

img4

今天,特斯拉的市值是比亚迪的8倍之多,二者在品牌经营上的差距,决定了二者估值的悬殊。而马斯克正是凭借特斯拉这个品牌,在中国空手套出一个超级工厂,土地是上海政府给的、资金来自中国多家银行、人才排队要进特斯拉,真正应了可口可乐总裁的那句名言给我可口可乐这个商标,我就能再造一个可口可乐。 

 

六、改朝换代:还有机会吗?

当前,电动汽车市场占比,仍属于小众,全国销量仅占汽车市场的5%,从这一视角看,汽车市场的改朝换代尚未到来,留给电动汽车企业的舞台还很大。但是,在心智江湖上,特斯拉当下稳坐鳌头,未来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如果不能吸取教训,电动汽车的舞台可能就是特斯拉的独角戏。今年4月,国家将补贴政策修改为30万以下新能源汽车可享受补贴,特斯拉闻声便把价格降到30万以下,目的就是下探收割市场,造车新势力的老板们纷纷发出哀嚎声。未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到底是百花齐放,还是一枝独秀,就要看这些企业能否运用正确的品牌战略,找到存在的独特理由,给到顾客差异化价值感,方能在这场竞争中生存下来。